遭遇美国教育(13)-粗疏的教育方式
- [Author]文/高钢 原文刊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 [Category]
Free Reading
- [Key-words]遭遇美国教育 文/高钢
- [Profile]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爱!人,只有懂得爱,一个人才能善良,才能正直,才能有同情心,才能有责任感。爱心或许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 [Issue-date]2011-07-07
- [Last-time]2025-05-05 02:54:44
- [View-times]937
Text
遭遇美国教育(13)
粗疏的教育方式
我查阅过我们的《小学生守则》,其中第一条便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爱!人,只有懂得爱,一个人才能善良,才能正直,才能有同情心,才能有责任感。爱心或许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把“爱”的要求列为十条守则之首,这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一个刚刚进入小学的6岁孩子,面对“祖国”和“人民”这样抽象的概念,会有什么感觉呢?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问过我的老师:“什么是祖国?”老师随口说:“就是你从小长大的地方。”我疑疑惑惑地想:我从小是在邮电学院大院里长大的,这里就是我的祖国吗?当然老师还有不少随后的解释,但我真是听不懂。后来长大了,知道祖国不仅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而且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繁衍的地方。
然而真正理解“祖国”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我到了美国之后。那时,我已过中年。身处异国他乡,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对我的心灵是一种何等的召唤、何等的支撑。
当我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驾车飞驰,听着车载音响传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声时,会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当我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康涅狄格大街上忽然抬头看到中国大使馆门上悬挂的国徽时,我会喉头哽咽,热泪盈眶……
在中国时,我对社会问题会怀有种种批判的冲动,就像眼里揉不得沙子。到了国外,听到谁说中国的坏话,我会从心里生出反感,生出愤怒,生出鄙视。就像是对自己至爱的人,我会严厉批评她的错误,却容不得别人对她冷言冷语,更容不得别人对她恶言恶语!
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人生阅历才能理解祖国的概念啊!更别说一个人要修炼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境界是如何之难!
我们这些“过来人”应该知道,爱是分为层次的。爱父母,爱兄妹,爱家庭是一种爱,爱花草,爱动物,爱大自然是一种爱,爱祖国、爱人民这应该是爱的更高层次了。孩子怎样才能渐渐走到这个层次?
我们想一下子让孩子达及这样的境界,似乎显得有些匆忙了,我们似乎忽视了教育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忽略了一个人生长的客观进程,而当我们硬要超越人们认识的客观进程,强行实施教育上的跳跃时,我们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空白。教育的空白只能造成无知。
“祖国”、“人民”,这些我们要让孩子们去爱的对象,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只能通过直观感受认知世界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太抽象了!抽象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容易被认识,就难以知道为什么要去爱它的原因,因此就可能爱不起来。或者嘴上说爱,心里并不知道怎么去爱。
我们不如先引导孩子们去爱他们能够看到、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对象,比如他们的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小鸟小狗,让孩子们从珍爱生命开始学习爱。
我想,我们目前这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的粗疏方式,与一个进了清华大学并且已经读到四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在动物园里用硫酸去烧熊,一个进入教育学院已经两年、不久就要为人师表去“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生为了自己的脸面就杀死同学,不能说没有任何联系。
教会孩子们“爱”,是一个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工程!
Golde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