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南国书香节
- [Author]据南方都市报
- [Category]
Free Reading
- [Key-words]南国书香节
- [Profile]在众多的展会经济中,南国书香节无疑是经济利益最淡、最贴近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
- [Issue-date]2010-08-04
- [Last-time]2025-05-05 02:40:44
- [View-times]779
Text
南国书香节
提名辞
在众多的展会经济中,南国书香节无疑是经济利益最淡、最贴近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
1993年,南国书香节在偶然的机遇中诞生,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不过后面几届效果并不理想,中间曾停办10年。从2008年开始,南国书香节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找到了方向,每年的展览规模和参观人数呈几何式增长。2009年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的书展规模达1.7万平方米,参观人数42万人,是2008年的两倍。而今年八月即将举行的2010年书香节更是将展览搬到了展会胜地琶洲展馆,规模扩大到了3万平方米。
唯心
以趣味消解严肃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书和艺术一样,是一种象征。很多人想到书就会想到四大名著或者国外的经典小说,再或者四书五经、康熙字典之类。总之,都是文化人的事情,与市井小民有什么关系?而对于年轻人而言,娱乐的方式数不胜数,读书不过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种。因此,也许许多人会有这样的隐忧:一个不热爱读书的城市会让人觉得没文化,一个不热爱读书的人和国家会让人觉得没前途。
这样的担忧或许并不适合广州这个城市,尽管有许多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提法,“大力提倡全民阅读”或者“让阅读重归时尚”这样的口号。但是有一点,如果说广州人没文化,全体广州的文化人都会站起来投反对票。
但是,的的确确广州人逛书展的热情没有上海人或者北京人那么狂热。甚至在文化与生活习惯比较接近的香港,其书展的规模和热闹程度也是广州或者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无法相比的。采访中听到一个有点像冷笑话的事情,有参加书展的人热情洋溢地对记者说,我买了三本书,明年还会再来……说者无心,但是听者觉得,敢情这哥们除了逛书展买几本书,平时是基本不买书的主儿。
批评现代人不爱读书,多少有些读书人摆臭架子的意思。倒不如反过来想一想,在书展上有多少书是对人们有帮助的,无论是上到精神生活和哲学世界,下到煲汤养生与职场厚黑,在资讯日益变得泛滥且廉价的时候,一本动辄三五十元的书到底在性价比上有什么价值,这倒是出版社应该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大众对于书的需求是功利主义的,或者实用、或者用来消遣。畅销书就是抓住了大众的某些共同的心理诉求。你不能批评他粗俗,或者流于跟风。因为这些东西与我们追求的精神世界并没有任何冲突。你总不能因为高雅或者严肃之类的小众需求,就将书展弄得冷冷清清没人来,浪费纳税人的钱满足某些特定人群的嗜好。
当然,既然书展是大众的书展,我们就可以将很多需求往里装。就像很多人去车展不是去看车而是去看车模一样,有些人去书展也肯定“别有用心”。比如说,有些是去看表演的,有些是贪图打折便宜的,有些纯属闲来无事的,有些则是想去里面捡垃圾的。这些暂且不管。只要来的人多,只要足够热闹,我觉得这就是书展的胜利。来的人多了,郭敬明之类的畅销书作家会来,某些艺术大师或者演艺明星也会来,就像香港书展一样。而自然而然地,那些在里面寻找艺术、人生、历史这些概念的人也就会来各取所需了。
展·况
暑假定期举行吸引青少年
从去年开始,南国书香节就从以往的10月份提前到了暑假进行,并且以后也将于这样的时间段定期举行。这也是学习香港书展的经验,将书香节的目标群体定位在青少年人群。
因此,在2009年的书香节上,出现了“书模”,也出现了数字阅读展区。不同于香港书展的“口靓模”,南国书香节的“书模”全部由在校大学生充当,他们在地铁里手捧图书认真阅读。在开幕式上,“书模”们身着具有古代或民国特色的服装,手拿竹简和书本,展现从古至今国人读书方式的流变。通过这样的方式,主办方希望通过“书模”读书的行为和“快乐阅读”的宣传,触发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并加入全民阅读的行列中。
换书与阅读一起成为时尚
从2008年开始,书香节上增添的换书区也深受市民喜爱。这也是近两届书香节上最受人欢迎的环节。去年,200平方米的展区累计进场的人次有6000人,而40000册图书也从旧东家手里转移到了新东家手里,以书易书,成为许多人交流读书的乐事。换书的规则是按照原书定价的7折领取购书券,然后再拿购书券去挑书。当然,用来换书的图书不能是教科书或者专业书以及杂志,而且要求八成新。
对许多人来说,来这里参观要比买书换书更重要。比如去年的古籍图书展区,广州古籍书店将《海山仙馆藏真》、《三经同函》两部镇店之宝“秀”出来。还有明代《三经同函》、《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民国年间的《文学周报》结集等,让许多青少年以及文化爱好者过足眼瘾。
书展已入寻常百姓家
连续参与了几届书展策划工作的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书荣表示,书香节诞生于一个偶然的机遇,1993年当时广州正好承办全国书市,当时购书中心还没建成,最大的书店是北京路的新华书店,只有2000平方米。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谢非和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就提出,希望广州天天有书市,后来购书中心建起来了,书香节却暂时失去了方向。中间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办。
2008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开始全面介入书香节的策划组织工作,并将其作为“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方面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特别是充分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
2008年书香节主会场4天接待读者13万多人次,而到了2009年,参观人数则到了42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书香节的全民参与。而今年即将举办的书香节,会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接近一倍的展览面积。
展·开
从订货会到嘉年华
南国书香节的定位从2008年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虽然从一开始南国书香节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面向读者,虽然是展销,但以前都是以出版社展示成果为主,参展的是出版社认为的精品图书,而并不一定是老百姓喜欢的。传统意义上的严肃书籍少了,保健养生、青春读物这些“闲书”多了,各展区展销的书与畅销书排行榜的吻合度越来越高。从出版人的内部聚会,到出版社的成果展示会,再到全民阅读的嘉年华,南国书香节某种程度上也是全国书展演变的缩影。比如上海书展由沪版图书订货会和上海读书节合并而成,在慢慢演变的过程中,订货会的功能越来越弱,推动全民阅读的功能越来越强。(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举办广州的书籍“世博会”
据书香节组委会介绍,今年的书香节会进一步扩大展览规模,将主会场由锦汉展览馆移至琶洲展馆,展场面积扩大到3万平方米。主会场分为“展销区”、“展览区”和“专区”三大区,设置了26个展区,共为读者准备近20万种图书及各种文化产品,其中新书和重点图书占60%以上,几乎是把书城搬到了展馆。
而展示内容包括2010年度优秀出版物展销、粤版馆、主宾馆、海外华文馆、人文馆、科技馆、生活馆、助学读物馆、童趣馆、古旧图书馆、特价图书馆等15个主题展馆;亚运专题展、集邮文化展、精品挂历展、期刊展、印刷艺术展共5大专题展馆;以及中国移动多媒体阅读区、数字阅读体验区、动漫专区、南方分级阅读专区、馆配专区、国际教育产品推介馆6大专区。从形式上来看,书香节借鉴了香港书展的经验,从原来的销书展变成了一个读书人的嘉年华,更增添了许多时尚元素。
多元化凸显产业气息
从2008年开始,书香节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广东特色以及与时代的接轨。先后在展览中倡导分级阅读、分众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快速阅读的多元阅读模式。另外还举办设置数字出版体验区,G 3未来书城阅读区等。以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出版界在时代发展中的特点。
另外,组委会也意识到,书香节不应该仅仅是广东的一个区域性的节日。因此去年开始邀请不同省份的出版社作为主宾馆,加强区域的合作。而今年将由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与希腊文化部联合推出系列合作项目,邀请希腊文化部长莅临现场,希腊国宝级儿童文学作家尤金举办新书首发式,举办英美著名科普丛书中文版首发仪式等,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验明正身
1993年,第一届南国书香节在广州成功举办,当时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南国书香节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省级大型群众读书活动,第一个展销港台图书的书展,第一个引入商业广告的书展。
1994年,被誉为“神州第一城”的广州购书中心建成使用。1995年,广东省又举办了第二届南国书香节。但是人数却没有上一届那么疯狂。人们觉得,既然有了购书中心,就没必要还来书展买书。自1995年开始,“南国书香节”停办了十年。
当2005年第三届“南国书香节”开始复办的时候,就不再将目标锁定在单纯卖书上,而是提出“读书人的节日”的定位。2008年,“南国书香节”办成“阅读嘉年华”的概念正式提出。在这个前提下,文化活动的展开甚至变得比卖书本身还要重要。
今年8月,即将举办的2010年书香节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新的变革,更像比较成熟的香港书展。地点也从锦汉展览中心搬到了琶洲展馆,面积和规模都扩大了将近1倍。
展·品
《盛世长安图》特藏本
作为上届书香节的文化活动之一,《盛世长安图》藏品赠送、义卖及拼图活动是书香节的一大亮点。在国内轰动一时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画献礼———《盛世长安图》在南国书香节上亮相,并在香港进行特藏本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捐赠给粤北山区中小学校兴建图书馆。《盛世长安图》原图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九位青年画家历时两年完成的长幅画卷,当年他们因着为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临摹了《清明上河图》而名气大振。《盛世长安图》是长安街建成604年来首次完整的艺术描绘,堪称当代“清明上河图”。
《海山仙馆藏真》
2008羊城书展的古旧图书展区有不少珍贵罕见的藏品,尤其是现场展示的两部价值连城的古旧珍品、广州古籍书店的“镇店之宝”。其中一部是《海山仙馆藏真》。《海山仙馆藏真》是广州清代十三行巨商潘仕成所珍藏的一套碑帖拓本,共有52册,涵盖箓、隶、楷、行、草、小楷等多种书法形式的真迹拓本,共收集了历代数百人之墨宝,皆采用乌金亮墨拓的拓碑手法。整套丛帖书品上乘,展卷乌黑亮丽,令人心旷神怡。该书由原装红木书箱盛放,看的人是络绎不绝,可惜只展不卖。
策展人
将嘉年华的概念落到实处
◎发言人: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赵书荣
广州名片: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你觉得南国书香节的定位是什么?
赵书荣:南国书香节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大家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买书看书的地方,对于出版商来说也只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这两年我们一定要纠正一个概念,那就是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展,而应该是一次广东文化人的嘉年华,比如说今年的书香节上,文化活动就有150场次,我们引入的“书模”概念,今年会有更多的表演。我们把书展定期在暑假举行,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他们是未来阅读市场的主力军,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南国书香节借鉴了比较成熟的香港书展的模式,应该说办展的思路和方向都是比较清晰的。从2008年到现在,书香节的规模都成倍地增长,去年就有42万人参观,我觉得书香节已经得到民众的认同。
广州名片:香港书展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香港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从里面我们学到了什么?
赵书荣:我刚刚从香港书展回来,每次都感触很多。香港书展已经不仅仅是出版商与读者之间的事情,几乎全香港的人都在关注这个事情,许多明星也会参与其中,成为书展的代言人。国内的书展还没有这么成熟到位。我们也在力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说组织活动更加多元化,请更多重量级的作家签名售书,搞更多的活动。另外,香港书展政府方面的推动力度很大,而且自己能够实现盈利,这一点很值得学习。不过,我们更希望将书香节变成广州市民的一个节日,强调它的公益性,比如说我们的展位以及门票都是免费的。因此也希望更多的社会机构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各种媒体的宣传,各个部门的在场地、交通等方面的支持。
广州名片:今年的书香节突出什么样的主题和特色?
赵书荣:今年以主题馆的形式设立南粤馆、人文馆、科技馆、健康生活馆、海外馆、童趣馆等主题展馆,避免产品重复,打破参展单位大而全的展销方式,给读者以更大的参观和选购便利。比如说其中的集邮文化展,里面会有许多重量级的展品,以及展示邮票印刷过程的表演等,相信会吸引数量众多的集邮爱好者参与。而国际教育馆,文体用品展也方便了青少年暑期开学或者接受国外教育的信息。中心活动区的活动也是今年书香节的亮点,六天的展会期间,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表演内容。另外,今年的展会也突出了迎亚运的特色,包括设置“我与亚运同行”——— 亚运专题展,展示亚运主会场模型及相关图片、收藏品,展销亚运特许商品、纪念品、出版物,组织举办“图书漂流迎亚运”等活动。
展·望
广州书展必须契合南方人务实的传统
◎受访者:出版策划人符马活
我对南国书香节的了解不多,去过一两次,一方面可能是宣传不到位,许多像我这样的业内人士还不是很了解,另外还是觉得主题不够鲜明。现在国内的展会往往有这样的通病,往往规模很大,但是主题和卖点都不是很鲜明。我觉得广州办书展,必须要契合南方人务实的传统,你应该让人觉得这个书展跟他有切身的利益关系,他才会有兴趣参加。出版业也是一个讲究卖点的行业,现在毕竟和20年前有很大不同了,80后、90后的阅读习惯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出版还是销售书籍都必须迎合这些年轻人的口味。这一点书香节的变化我表示认同。
我去过香港书展很多次,它办得很有影响力。报纸和电视台里有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许多明星也都参与其中,这无疑将它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书展之外,变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广州虽然和香港在文化上很接近,但是环境却差别很大。我的家乡中山市也举办过一些书展,参与的人寥寥无几,他们不像香港人有一种紧迫感,需要读书来填充自己。
不过,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广州就像别人说的一样,需要借书展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实力。他们对书籍的需求的确没有北京那么多,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与文化弱势沾上什么关系。广东的文化历来都是不证自明的,你一直在强调建设文化强省,岂不是反而承认了自己在文化上的弱势地位?
据南方都市报
Golden-Book